
文:杜景怡/東吳大學心理學系
史上最熱五月,用電大增,近一個月來台灣各地多次出現大規模跳電、停電現象,電量不足及是否建核電場等相關議題被輿論所關注及討論,本文借「PO!輿情資料庫」,分析政府與輿論兩者對用電態度的不一致,了解過去一個月間台灣所面臨的電力問題。
圖一:「核電跳電相關討論」前後輿論數量走勢圖
由上圖顯示,對於「電力」相關討論,相較於媒體的討論,民眾對於電力的討論更是熱烈。即使即使總統蔡英文(5/5)公開表示,台灣電力並無短缺,但民眾輿論仍保持懷疑態度。
五月中旬,雙北歷經10多次跳電,電力問題討論熱度升高,「核能」相關詞彙被輿論多次討論。擁核者「談反核,就別開冷氣」,反核者「核能危險,且廢料如何處理」,兩派論調各執一詞。即使經濟部長解釋跳電非因缺電,而是設備老舊。輿論政府態度依舊不信任,網民紛紛留言「幹話政客」、「電在異次元」,而從情緒來看,此期間輿論對此議題的態度也降至最低。
圖二:「核電跳電相關討論」輿論及媒體情緒走勢圖
五月下旬,台中與苗栗歷經兩次大規模停電後,輿論集中在「缺電」的討論熱度進入高峰。政府態度依然反覆強調不會缺電不會限電,希望能平撫人民心情,效果不彰,輿論對缺電憤怒,對停電無奈。
圖三:「核電跳電相關討論 」相關輿論文字雲5/5-5/13
圖四:「核電跳電相關討論 」相關輿論文字雲5/13-5/31
圖五:「核電跳電相關討論 」相關輿論文字雲6/1-6/9
進入六月,關於核電場相關議題,隨著核四燃料棒退回被廣泛討論,輿論有許多聲音希望政府留一條重啓核電的退路,「核四」被多次提及。
從過去一個月間輿論經歷「擔憂缺電」→「核電論戰」→「抱怨缺電」三個階段。核電作為缺電的解決策略之一,受到輿論諸多討論,輿論對於反核的討論一直都存在,以文字云分析輿論討論內容,可以看到關於「核電」議題在比例上從高到低再升高,可以看出核電問題背後牽扯安全隱憂,政治策略,地方態度等問題,錯綜複雜,導致各方很難達成共識而陷入僵局。
擁核派認為,核電作為目前世界上目前前三的主要發電方式,不可否認有其危險,期中清大教授李家維作為環境保護及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的專家,在學校演講也言明其擁核立場,「借鑑他國經驗,核電是可以控制的,且造成的傷害較其他方式來的小的多」。
在擁核團體的眼中,反核團體對於核電危機的恐懼性,或可解釋為因資訊過分渲染所引起的「基底比例偏誤」(base-rate fallacy),有如飛機恐懼症者害怕坐飛機,但其實飛機的失事概率較交通事故來的低的多,但因為資訊渲染,會讓我們過分放大事件發生的概率。
另一方面,反核團體認為,以德國為主的歐洲國家也以次為他們的能源政,長遠來看,台灣應亦可發展再生能源,且無論核能本身風險多低,其風險依然存在,而台灣無法負擔任何一次的核事件發生,最後,核廢料問題依然難以解決,核肥料存放將造成世代、區域、環境不正義。
擁核和反核兩派說法皆有可以立足之看法,「再生能源」與「核電」皆有其擁護者與反對者,如何在此之中尋求平衡,是考驗政府智慧的時刻。
但長期來看,無論採用哪一種發電方式,用電問題的根本解決是降低電需求成長,然而該問題是一個「社會困境」(social dilemma),每個人都知道應該減少用電量,然而每個人亦都不願意犧牲自身利益,抱持著「反正我不用別人也會用」的態度,導致了台灣這場「電能困境」,其實能源問題的解決握於你我之手。
備註:圖片擷取自Reuters
僅個人言論,不代表公司立場
【青年人輿情視野】系列文章係由一群關心社會的青年人自發性決定主題並進行分析,由浚鴻數據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輿情資料庫作為分析素材,能充分展現時下青年人關注的議題,以及他們的想法。
杜景怡
愛旅行愛生活,簡單、快樂。
東吳大學心理系,喜歡觀察社會了解生活的組成部分。
大學專題研究媒介對記憶影響、運動對注意力的作用、對大陸民眾偏見降低等主題
關注內容廣泛,希望能用心理學描述分析預測各類社會事件。